在和县西南十五公里处,有一个小山村,名叫丰山杜村,村子里有一株古梅,相传是宋代著名歌豪杜默所种植,世人称它为“半枝梅”。那么,“半枝梅”的名称是如何而来的呢?这与清代画家戴本孝有关,在民间里还流传许多传奇的故事呢!
戴本孝(1621—1693年),清代画家,字务旃,号鹰阿山樵,别号黄水湖渔夫、太华石屋叟等,和州(今安徽和县)人。性格开朗,喜欢交朋友,他与画家、诗人渐江、龚贤、石涛等交情甚笃。他喜爱山水,喜画山水,善于用干笔焦墨作画,构图疏朗,意境深远,枯淡有趣。相传,戴本孝每年都要带着家人和随从,到丰山杜村去欣赏宋时杜默手植的梅花,去写生,去画梅花。
那年正月初二,戴本孝带着家人和随从,来到丰山杜村赏梅、画梅。戴本孝到丰山杜村时,太阳依然灿烂,高高地挂在半空中还没有下山,梅花怒放,十分耀眼。戴本孝兴致极好,拿出笔墨纸砚,伏案挥笔画梅。说来也怪,当戴本孝迎风将纸展开以后,正在怒放的梅花,立即收拢起来,一朵朵盛开的梅花,顿时成了一个个花苞了。戴本孝不知道什么原因,他痴痴地看着梅花,期望梅花再度开放。他坐在那里等啊,等啊,一直等到天完全黑了下来,戴本孝还是迟迟不肯离开,还是在梅花跟前呆呆地等候。不知道是戴本孝的痴情感动了上苍,还是天随人意。此时,梅花又重新怒放了,花苞一个个张开了笑脸,争奇斗艳,清香扑鼻。戴本孝急忙命令家人,赶快向村子里的人家借灯笼。家人在村子里借来了十几盏灯笼,他让家人打着灯笼站在梅花树旁。灯笼萤火般的火苗,将梅影投映在地上,浓淡不一,疏密有致,十分好看。戴本孝触景生情,连忙手执毛笔,依样描绘。可是,刚刚画到半树梅花时,忽然一个美貌的女子从梅花底下冒了出来,手执云帚,向空中一绕,顷刻之间一阵狂风刮起,把那些灯笼全都吹灭了。戴本孝一时吓得不知所措,急忙手持半树梅稿,带领随从家人惊慌而离去。戴本孝按灯影所绘半树梅花图,美轮美奂,匠心独具,受到许多名家一致赞赏。于是,宋代歌豪杜默所植梅花,便有了“半枝梅”的雅号。
还有一说。传说戴本孝到了丰山杜村宋时梅前,对着梅花画了数稿,始终不能尽兴,不满意。戴本孝撕了稿子再画,画了再撕,接二连三,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,看不清画纸了,他才停下手里的笔。但是,他不死心,不肯离去,痴情地坐在梅树跟前守望。到了入夜时分,月亮从云层中钻出,露出了笑脸。这时,皓月当空,月光如洗,梅树疏影横斜,暗香浮动,婆娑起舞。戴本孝看到此景,顿时灵感大发,急忙展纸泼墨,尽兴挥毫。他一笔一画丝丝入扣,纵横交错出神入化。谁知刚刚画了半枝梅,云遮月隐,月亮收起了笑脸,悄然地躲进了云层里,再也不肯出来了。戴本孝只得手执半树梅稿,怏怏不乐地回到家里。然而,到了第二天再展开画稿看时,这幅半树梅稿,别样情趣,别出心裁,别具特色,深得行家和众人的赞赏。“画法别出心裁,画出了梅的风骨,正因半枝梅而别开生面。”一时间好评如潮,戴本孝心中大喜,于是在画面上题款:“半枝梅”。
从此,“半枝梅”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了。
